English

美学民族化的必要性

傅谨:
2000-01-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美学在中国成为一门学科,始于王国维将叔本华的美学理论应用于解读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这个开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美学在现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确实不断地从西方美学在中国的可应用性上获得它前进的动力。百年来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试图从西方美学中撷取现成的答案,来阐释中国艺术漫长与复杂的历程,以及阐释这个历程中暗含着的规律。我们甚至将欧洲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艺术流派当作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以它们的互动关系构成整部中国文学史。因此,西方美学被引进到中国之后并没有被视为“西方”的美学,却被误读为“世界美学”。

近一个世纪里,我们确实是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的。中国本土的艺术样式,如我们习称的戏曲、民乐、国画、章回小说和格律诗等,经常被视为思想上、艺术上远远比不上西方“高雅艺术”的次等艺术样式。这其中包含着将艺术的民族风格分野与古典艺术、现代艺术之间的分野混为一谈的悖谬。它从反面证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艺术发展史的民族而言,仅仅掌握西方美学思想是远远不够的:用现成的西方美学理论解剖研究中国艺术对象,非但无助于从美学的高度分析、提升中国艺术的人文内涵,相反是在将中国的审美活动史看成世界美学的个例,用中国的审美活动史印证西方美学的全球可应用性。这段历史的美学实践告诉我们,以西方美学的标准衡量中国艺术,立足于西方艺术评价体系以比较中国和西方艺术,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更令中国艺术的审美价值难以获得充分体认。

如果美学确实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就必须公平地、全面地从世界各民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经验出发。由于从目前的情况看,西方美学确实理论形态较完备,体系化程度也较高,将西方美学作为这门学科的出发点并无不妥。但美学却不能止步于此。总结不同民族的审美经验,充分发掘各民族特有的美学资源,才是这一学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价值的关键。而要使中国悠久的审美活动史成为世界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美学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因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能真正深刻地理解中国。使中国美学受到世界重视,使世界性的美学学科充分认同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时代向美学界提出的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